無弦吉他年銷 10 億,成年輕人新寵
臨近年底,讓所有打工人頭痛的難題又要來了:年會團建表演。
有人為了才藝表演絞盡腦汁,有人苦于唱歌跟不上伴奏,不過從這幾年開始,這些問題的難度可以說大大降低了。
這是因為年輕人有了新救星——無弦吉他,無弦吉他顧名思義,就是一把沒有弦的吉他,因為沒有那些傳統配置,所以也給演奏者大大降低了演奏難度——只需碰觸按鍵,就能發出吉他及其他樂器聲音。
這對于很多不懂吉他但又很想嘗試的音樂小白來說,無疑是福音。拿著它到舞臺上表演,既能滿足表演效果,又完全不擔心自己彈錯。
可想而知,年輕人根本抵抗不住。這個音樂 " 新物種 ",在 2024 年創造了銷售額 9.68 億的業績,爆發式增長更令人驚嘆:從 2023 年的銷售額 1.05 億,一年間增長近 9 倍。

從明星到大學生,集體排隊送錢
" 現在吉他都有自動擋了?"
最先發現無弦吉他華點的,還是大學生。
在網上,能看到不少大學生抱著吉他自彈自唱,一夜之間 " 突然多了不少專業吉他手 "。
如何把一把沒弦的吉他賣給不會吉他的人?答案是,喜歡音樂想搞點氣氛,所以無弦音樂第一個爆火的場景,就是大學宿舍。

更狠的是,它的音色還不止于吉他,一個無弦吉他 = 貝斯 + 大提琴 + 復古電鋼琴,直接等于人群里的顯眼包。
不僅 E 人喜歡,因為它足夠簡單,誰都可以上來摸兩下,瞬間就能把氣氛搞熱,避免了只有一個人表演、其他人干看的尷尬。
也同樣可以是 I 人的心愛玩具。結束一天的課程或社團活動后,需要一段屬于自己的時光來 " 回血 ",插上耳機,就能享受半小時的自彈自唱。

在網上,經常會有大量朋友聚會場景,誰拿著一把無弦吉他,相當于自帶顯眼包。在露營時,可能一位朋友剛開始彈唱,其他人看著 APP 或琴身上的指示燈提示,很快就能加入,成為一種替代刷手機的積極休息方式,有助于洗去疲憊的 " 班味 "。有用戶將其精準比喻為 " 都市人的精神瑜伽 "。


2023 年 4 月,LiberLive 推出首款無弦吉他 C1,開售即售罄。隨后恩雅、拿火精靈等品牌在 2024 年陸續上市,電商平臺的數據充分證明了無弦吉他的受歡迎程度。在 2025 年 618 大促中,無弦吉他甚至包攬樂器單品銷售額前三名。
在國內成了妥妥黑馬,在國外也是硬控老外的 " 大玩具 "。
拿火精靈在歐美眾籌平臺 Kickstarter 發起眾籌,正式發售后五個月內在歐美地區銷量直接突破了兩萬臺。


但現實證明,好用簡單的東西,全世界的人都抵抗不了。
一把 " 假 " 吉他,承包兩大 " 真 " 需求
很多人都想知道,能發明出無弦吉他到底是什么人?
答案是:既是喜歡音樂的樂迷,又是智能科技發燒友。比如大火的無弦吉他品牌 LiberLive,背后創始人還繞不開科技圈一個名字:大疆。
LiberLive 創始人唐文軒,曾是大疆算法工程師,工作之外熱愛音樂,大學曾學過吉他但并不容易,學習的時候,他發現傳統吉他學習者前 3 個月放棄率高達 70%、為什么不能做出一款小白都能上手的吉他?這也有了 LiberLive 的開始。
于是說干就干,2019 年開始研發無弦吉他,但很多人一聽這怪異的創意就拒絕了,大部分人都不看好,誰也沒想到,這個時候,大疆董事長李澤湘卻堅定支持,從初始資金投入到融資,團隊硬是熬了 4 年,終于研發出第一款無弦吉他。
現實證明,產品一推出就大獲成功。后續更是引來了無數傳統吉他廠商的無弦轉型潮。
雖然是 " 假 " 吉他,卻踩準了市場的兩個 " 真 " 需求。
第一個需求,是低成本 " 庇護所 "。
無弦吉他最不值一提的優點就是:簡單。
過去,想玩吉他的門檻太高,買吉他還是小事,但想要學會吉他的時間和金錢投入都不容忽視。但光是 "5 分鐘入手 " 顯然還不夠。
LiberLive 敏銳捕捉到,對于大多數普通人而言,核心需求可能并非掌握一門艱深的技藝,而是能低門檻、高效率地獲得演奏的樂趣和情緒價值。
因此,顏值是個重要王牌,它會根據不同的人群設計,專門推出小貓版、極客版等,外表看著就像個 " 大玩具 ",讓年輕人愛不釋手。
其次,便攜性也是個不可忽視的巨大加分項。無弦吉他可以折疊、拆卸,僅占傳統吉他四分之一的體積,方便攜帶至各種聚會場合。
沒有局限于改良樂器本身,而是重新定義了一種 " 輕松體驗音樂 " 的新場景,本質上是一次對傳統消費品邏輯的突破。
第二個需求,是低門檻 " 社交貨幣 "。
除了產品解決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之外,無弦吉他的爆火,同樣離不開各大廠商精心策劃的一系列整活。
在抖音平臺,無弦吉他話題播放量超過 3.7 億次,熱度最高的一條視頻點贊量就超過 404 萬。
在這背后,品牌會找到各種明星背書和達人種草快速打開市場,比如游戲、搞笑、劇情、萌寵等多賽道合作頭部達人,不斷地刷臉熟。

與此同時,LiberLive 還很會跟用戶建聯,一口氣造了 40 多個用戶群,不是賣貨群,而是 " 無弦吉他同好會 " 和 " 音樂交流社區 ",以及打造 " 線上派對現場 ",鼓勵用戶組織活動如社群接力合唱,將用戶從 " 消費者 " 直接轉變為 " 主理人 ",更是妥妥的流量密碼。
畢竟,用戶購買無弦吉他背后的深層需求,不是要成為吉他大師,而是想要低門檻地享受音樂、獲得快樂,并找到同頻的搭子。
所以,它的社群也不是機械維護,而是在精心培育一種 " 玩音樂 " 的氛圍和文化。就像 Lululemon 和星巴克一樣,LiberLive 一己之力火成了社交貨幣。
有人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入手,沒想到直接入坑了。
千億智能樂器市場,還得修煉必殺技
如今,智能的風不僅顛覆白領工作,還開始刮到了音樂圈。
不僅有智能吉他,市面上還出現了智能鋼琴、智能架子鼓,支持 AI 生成指彈旋律、遠程教學,主打一個 " 哪里不會點哪里 "。
對于無弦吉他,網上的評價一直也是兩極分化。
看好它的人覺得是解放雙手,只要能帶來快樂,就是好的樂器;不看好它的人,覺得它根本稱不上吉他,更像是 " 傻瓜式的電子伴奏器 "。這種 " 一鍵式 " 的演奏方式,無法真正培養音樂素養。
但這也不耽誤無弦吉他的龐大市場想象空間,據頭豹研究院數據,2024 年全球智能吉他市場規模為 14 億,到 2030 年將達到 32.3 億,2025-2030 年間復合年增長率為 13.9%。
無論如何,無弦吉他的確有望打開 " 泛音樂人群 " 市場,不過要想抓住更大的新風口,還需要思考兩件事。
第一件事,是如何避免新物種變成曇花一現。
作為新物種,無弦吉他必然逃不開一般網紅品牌的魔咒:新鮮感。目前已經出現了不少人買完 LiberLive 后不到兩三個月就掛在了二手平臺。
為了讓用戶不會 " 用完就走 ",很多品牌也在發力。比如 LiberLive 已經開始從 " 工具 " 向 " 內容平臺 " 轉型,通過產品迭代如 C2 支持用戶自定義風格包和構建音樂社群,就為了讓用戶能多待一會。
還有的品牌不再僅僅銷售硬件產品,而是通常都會配套開發專用的 App,如海倫鋼琴的 " 海倫智能課堂 ",提供教學課程、搭建用戶社區,構建從學習、練習到分享的完整生態,同樣也能增強用戶粘性,而不是簡單的工具人。
第二件事,是如何在音樂上 " 做專業 "。
過去,很多人看不起無弦吉他還有一個原因,就是嫌它不夠專業。
這也倒逼品牌們在音樂這個賽道上不是小打小鬧,而是高舉高打投入。有媒體報道,LiberLive 團隊如今就選擇了一條資源投入極重的重資產研發路徑:自建 LiberLive 音源庫。據團隊中的音樂制作人介紹,他們帶著專業設備進入錄音棚,去采集不同型號的頂級樂器在各種奏法下的聲音細節,如不同演奏技法、不同材質、不同力度的撥弦等。
同時在產品上,當市面上某些競品將無弦吉他越做越小,LiberLive C2 反而比上一代產品略大了一些,在音質上做提升。C2 的聲音聽起來更飽滿,共鳴感更強,起碼讓它看起來不算是簡單的玩具。
能不能長紅不好說,但起碼也是個好的開始。
總之,隨著更多玩家的加入,當產業變得更加主流,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,產品也會針對不同使用場景如專業創作、教育、休閑娛樂等進一步細化才行。
對準年輕人的情緒細微需求,小產品也藏著大金礦。
來源:金錯刀
